印象中Lamy 大約在2000年左右,台灣的各大書店中開始看到它的踪蹟。這個品牌給我最初印相是:一 家做平價筆的公司,筆款線條強烈而簡單,色彩鮮豔;猜想是為了吸引年輕的使用族群。Lamy 200及Lamy Studio,這 兩款前後生產的兄弟筆,都算是Lamy的高價筆款,長像大致上也差不多。今試比較了一下兄弟兩的本事和如何?
Lamy 2000
是Lamy自1966年設廠後第一支筆的造型,一直以來也得到過不少設計奬項,鋼筆外表散發不凡的氣質。刷紋不鏽鋼筆夾,簡單銳利的切削成陽剛氣十足的線條;筆桿同為刷紋類玻纖黑桿,帶有木頭溫潤質感,讓Lamy 2000散發出濃濃原始山林的咆哮味道。
粗礦設計的筆夾
讓打開筆蓋後,握位為刷紋銀白色,內包覆著筆尖; 替Lamy 2000增添了不少現代感,也使全黑的筆桿不致於太樸素。雖是包覆式筆尖,但書寫 起來的彈性倒是另我吃驚,本以為會是偏硬的筆尖;大概也 和使用K金 尖有關係吧。
上墨方式更是頗為討好的活塞上墨法,握位處還有一 小段霧白色的觀墨窗,讓整支 筆的質感和精緻度再加分。
握位觀墨窗
Lamy Studio
Studio是繼2000筆款後的新 款筆,外形設計上和2000也極相似。不過,Studio的筆夾卻是亮面的不鏽鋼條,削成圓滑的造型;筆桿是金屬桿,金屬握位,金屬筆蓋;為霧面香檳色。和2000的狂 野相較下Studio有如是舉止溫文儒雅的書生。
圓滑造型筆夾
筆尖,則是常見的開放式筆尖,製成雙色 尖,提昇了一點氣質。上墨方式是採常見的吸 墨器和卡式雙用,這種上墨方式對 於書寫量多又沒有固定辦公桌的學生而言,選擇卡式墨水匣會比墨水瓶來得更方便。
雙色開放式筆尖
上墨為吸卡兩用
書寫手感的比較
在重量上Lamy 2000( 22g )比Lamy Studio( 33g )輕,和一般筆比起來Lamy 2000確實是輕了一點;筆的輕重視個人書寫喜好,並無何者較好寫的差別。
筆桿的平衡上,”梭狀” 造型本就是鋼筆 最佳平衡感的造型,所以書寫平衡兩款都蠻不錯的。
筆尖的滑順度以這 種售價來考量,也稱得上是極品了;不過某些小角度仍是需要一段書寫時間來使筆尖更滑順。
此外,Lamy Studio的金 屬握位倒是讓我感到有一點太滑,這是金屬握位的通 病。我認為要加上一點防滑紋路可能會更好;Lamy 2000倒是還好,因為材質的關係,並沒有這樣的問題。
出墨量過大?
Lamy 2000上巿大 約一年,使用者回報的經驗有兩大缺點:
1. 握位拆開後旋回去時造 成握位裂開;
2. 出墨量豐沛。
今在小佩的全面拆解下,也針 對這兩點提出個人的小小看法。
相反的,我手上這兩支 筆是出 墨量過小。近代鋼筆配粗筆 尖時,普遍有出墨不足的問題,因為筆舌是通用設計,大多只能應付 一般常用的筆尖的出墨量(如F或M尖);也沒有筆廠會特別為大筆尖再設計不同墨流量的筆舌。情 況輕微的筆,書寫速度慢時,或書寫量小時,並不會有問 題;一但書寫快了、字數多了;出墨馬上有上氣不接下氣的 情形。而手上這兩支Lamy正好都是B尖, 故也是同樣的狀況。
筆舌控墨裝置
拆開後,我真沒想到平價筆的Lamy筆 舌竟有 如此精密的裝置,Lamy的筆 舌有控墨裝置! Lamy的筆 舌和Subway潛艇堡一樣,背面有一長條是可以移動或整個移除的(如下圖)。
把長 條向尾部移,就會讓出墨變大; 相反的向前方貼緊,出墨就會變小。真貼心,只要用指甲扳一扳就好了。
注意:只要稍微移一點點,出墨量的變化會很大,要細心的調才可調到滿意的出墨量(上圖是為了讓拍照更清楚,屬誇張式調法,要是調這麼大保證漏墨)
易裂的握位?
這個問題在玻 纖桿的Lamy 200才會有。但今我拆解後發現,因為在握位處有一塊防漏的橡皮O型環,如果在拆下 握位後有去試圖推動筆尖,都會造成O型環向後移。又因為這塊O 型環很厚,呈短管狀,而非圓條狀圈成;如要單單以筆桿旋回 去的力量將之推回是不可能的,最終就是撐破握位囉。
當然,金 屬握位的Studio絕不會有這樣的問題,要真發生,那真要拜大力神所賜了。
注意:Lamy 2000如 果要拆筆尖,記得用牙籤先將這個O型 環挑出,再由前端輕推一下筆尖,筆尖就會滑出了。(不要用金屬棒挑,以免將O型環戳出裂口來造成握位漏墨)。
結語
近代鋼筆多只有華麗的外表,而欠缺鋼筆應有的書寫性能;筆廠也決不會把設計和作工的精力放在書寫性能改善。
外貌平凡的Lamy,散發出那股對鋼筆熱情,是對鋼筆有相同情感的使用者才能體會到的。以現 在網路上三千多就能買到Lamy這兩支都是配K金 尖的鋼 筆,真的是物超所值了。再加上出色的設計,這兩款鋼筆真是不可多得的超級實用筆款。
兩款筆的書寫性能相當,最大的不同就是鋼筆的外觀和桿筆的重量了;此外上水方式也是許多選購者再意的重點。當然,身為非金屬筆桿的Lamy 200,對一些比較粗暴的使用者而言,在耐用度上是比Studio差了一點。
2015May更新:突發奇想,追究Lamy 2000類碳纖筆桿。主要是我看斷面和摸起來的手感,怎都不像破纖或碳纖。原廠說明是"Macrolon";macrolon聚碳酸酯,一種新配方的塑料。依官網提供的供應商查Macrolon<a href=”http://www.bayermaterialsciencenafta.com/processing/pcs/extrusion/profile_resins.html” target=”_blank” rel=”nofollow”>BAYER的Macrolon</a>,怎麼看都沒有fiberglass的成份?唯有<a href=”http://www.lamyusa.com/lamy_mechpencil_L101_2000.php” target=”_blank” rel=”nofollow”>lamy USA官網</a>寫了”combination of fibreglass and brushed stainless steel known as Makrolon”,國際的lamy 頁面也寫Macrolon而已。感覺是有誤導民眾之嫌。
不過這筆桿是挺有設計感的,撇除這小小的缺點,個人認為Lamy 2000仍是一支好看,且CP值不錯的鋼筆。
34 Responses to Lamy黑白雙雄 (Lamy 2000 v.s. Studio)